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質量推進地下水調查監測工作
——寫在2022年世界水日之際
◎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牛之俊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個“世界水日”,聯合國確定今年主題為“珍惜地下水,珍視隱藏的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偉大戰略高度,深刻指出水安全是涉及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2021年《地下水管理條例》頒布施行,從國家地下水的調查與規劃、節約與保護、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重要制度安排。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度重視我國地下水調查監測這項重要的戰略性、基礎性重大任務,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地質調查專業優勢,與水利部通力合作,深入推進國家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監測工作,不斷提升對“隱藏的”地下水的認知水平,全力保障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和國家水安全。
一、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認識地下水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作用
深刻領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充分認識地下水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地下水作為寶貴的自然資源,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水井出現之前,人類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水的地方,地下水開發利用改變了人類“靠水而居”的居住方式,也改變了“靠天吃飯”的農業耕種模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地下水成為工農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生產資料,目前地下水為全球40%的農業灌溉和30%的工業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地下水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對地下水的過度索取,最終也會傷及人類自身。一些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質惡化等生態問題,威脅到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
深刻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內涵,充分認識地下水的資源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綠水青山涵養優質地下水源,地下水又孕育綠水青山。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全國地下水開采量為892.5億立方米,占供水總量的15.4%。北方17?。▍^、市)除寧夏外,地下水供水比例均超過10%,其中河北、河南、內蒙古、黑龍江占比超過40%,開采量60%以上用于農業,有力保障了供水安全與糧食安全。以山東濟南趵突泉、山西太原晉祠泉、甘肅敦煌月牙泉、陜西臨潼華清池等為代表的歷史名泉,孕育了中國特色水文化,帶來了巨大旅游經濟效益。因此,保護地下水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修復地下水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在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價值的同時,努力挖掘其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并轉化為經濟價值,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健康雙贏。
深刻領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認識地下水在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地下水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是重大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地下水是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總體質量優良、可調節季節變化等特點,成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干旱氣候的重要依靠,是人類最普惠的可靠飲用水源。含水層作為地球的天然地下水庫,存儲了全球97%的液態淡水。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以地下水為水源。美國中小城市和農村主要飲用地下水,絕大部分歐洲國家地下水在飲用水中的占比超過50%,奧地利、丹麥、匈牙利超過90%。我國400余個城市飲用地下水,部分調水工程沿線外的北方廣大農村幾乎全部飲用地下水。
深刻領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念,充分認識地下水是維系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地下水是水循環中的活躍因子,維持著河川基流,維系著生態系統健康。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內蒙古高原湖泊萎縮、西北干旱區天然綠洲退化、北方巖溶大泉斷流等都與地下水不合理開發利用有關。研究表明,西北干旱區維持天然植被生態系統穩定的適宜地下水埋深為2~5米,當埋深超過5米,自然生態系統開始退化,當埋深超過10米,自然生態系統將發生災變。
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質量推進地下水調查監測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地下水調查監測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實施了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和重點地區詳查、農牧區和重要城鎮工礦區供水水文地質勘查等工作,基本實現除高寒地區、沙漠腹地外的全國陸域水文地質調查全覆蓋,完成首輪全國地下水水質與污染評價,與水利部聯合建成由20469個自動化監測站點組成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完成三輪全國地下水資源周期評價,基本掌握了我國主要平原盆地含水層結構、分布、富水性及地下水數量、質量狀況,為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作出重要貢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進軍,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地下水管理條例》要求,高質量推進地下水調查監測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立足優勢,打牢地下水工作基礎。充分利用水文地質調查60余年的工作積累,緊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需要,進一步拓展調查監測范圍,提升調查監測精度,加強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污染、劣質地下水、礦山水害等地下水問題區,以及西南巖溶、西北干旱、高原荒漠等生態脆弱區與水源涵養區的基礎水文地質工作。高效運維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持續開展全國地下水統測,積極推進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二期建設。開展全國地下水年度評價、周期評價與區劃,全面準確掌握我國地下水資源、環境、生態狀況,為地下水科學高效與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支撐。
創新引領,促進水資源調查轉型發展。堅持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引領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工作,構建部門合作共享、上下協調聯動的地質調查支撐服務水資源管理工作體系。研發先進調查監測技術和裝備,深化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轉化研究,探索冰川凍土固態水與生態水調查評價技術方法。開展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和重點地區水資源詳查,創新水循環和水平衡理論,加強生態水文地質研究,提升對重要地區水資源形成規律、蓄水容量、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認識,客觀評價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與支撐作用,提出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與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建議。
數字賦能,智慧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加強新一代網絡、北斗導航、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推進水文地質數字化填圖與含水層系統智能識別和精準定位,開展智能化三維地質建模與模擬預測,構建高分辨率、實時動態、智能自控、多維產出的國家水資源監測網絡,建設國家水資源數據中心,搭建數據集成化、信息綜合化和成果可視化的水資源綜合服務平臺,形成支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保護修復的智慧服務產品體系。充分利用平面媒體、公眾號、融媒體、學術期刊、直播平臺等數字媒介,加強科學普及,提升社會公眾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
加強合作,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更大力度推進國際合作,不斷提升我國在水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主動參與國際水科學領域的規則和標準制修訂,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推送。充分發揮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作用,辦好第49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推廣亞洲洲際尺度水文地質編圖經驗。充分發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作用,組織實施好“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充分利用中國-上合、中國-東盟地學合作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廣泛開展中國周邊國家跨界含水層合作研究。加強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循環與生態效應研究,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