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 工業“糧食”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 中國礦業報首席記者 王瓊杰
礦產資源是發展之基、生產之要。能源資源作為我國工業的“糧食”和“血液”,其保障程度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
“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勝利油田時的殷殷囑托,為我國能源資源發展指明了方向,又對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總結新時代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時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在總結新時代維護國家安全的偉大成就時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指出“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全過程”。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確保能源供應”“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開拓奮進,確保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而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把能源安全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確保糧食能源安全”“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保障初級產品供給”。這標志著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與糧食安全一樣上升至了國家戰略高度。
能源資源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在相當長的歷史遞進過程中,礦業一直是推動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來源。在世界上,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來自礦產資源。尤其是被譽為工業糧食、國民經濟命脈的能源資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和動力,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至為關鍵。
作為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我國礦業發展為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延續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也主要得益于礦業事業不斷發展提供的重要支撐。
“當年我們是貧油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搞石油大會戰,對當時我們國家在層層封鎖下實現自力更生、搞工業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咱們石油戰線居功至偉、功不可沒!”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勝利油田時對我國石油戰線的高度評價,彰顯了我國對能源資源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毋容置疑,新中國成立之初,正是因為國家高度重視地質勘查和礦業開發,有了石油、煤炭、鐵礦石等礦產資源的有力支撐,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建成了較為完備的礦業工業體系,才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打下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礦業行業積極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也正是鐵、銅、鉛、鋅等大宗金屬礦產資源奠定和夯實了我國現代工業、農業和運輸業的基礎。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圍繞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為我國能源資源事業發展定向導航。
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的工作,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的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描繪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在“基本方略”中又提出了“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等要求和舉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強調指出“確保糧食能源安全”“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這些目標的實現和舉措的實施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有力支撐。
可以說,礦產資源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經濟安全、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礦業行業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目標更加清晰,既要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又要保障資源安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礦產資源保障存在短板弱項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國內重要礦產資源的儲量大幅增長,但總體來說,依靠國內資源仍然無法滿足需求,重要礦產對外依存度仍會在較長時期內維持在較高水平。
特別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無論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實現,仍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來保障。
然而,我國的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問題不容樂觀。我國礦產資源稟賦條件本身就不好,人均占有礦產資源量也不足,貧礦多富礦少、難選礦多易選礦少、大型超大型礦少小型礦多的特點,尤其是“富煤貧油少氣”的特殊礦情,嚴重制約著我國礦業開發利用水平和效益的提高,許多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2021年,盡管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貿易遭受嚴重沖擊,但我國大宗礦產品進口總體表現依然“不俗”。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大宗礦產進口量保持高位,2021年,煤炭、天然氣、銅礦進口量增加,原油、鐵礦石進口量減少。其中,煤炭進口量3.2億噸,同比增長6.6%;原油進口量5.1億噸,同比減少5.4%,為2005年以來首次下降,這主要是受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以及國內環保政策影響;石油對外依存度70.7%,比2020年下降3.3個百分點。天然氣進口量1 674.7億m3,同比增長19.9%,對外依存度44.8%,比2020年提高2.2個百分點。
尤為一提的是,2021年,國內煤炭、鐵礦石價格短期內的普遍暴漲,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國礦產資源存在的短板,凸顯出了礦產資源在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支撐作用。
毫無疑問,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礦產資源特別是能源資源將會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能否持續、穩定、及時、足量和經濟地獲取所需要的礦產資源,將直接關乎我國經濟社會是否能夠持續高質量發展。
立足國內保障礦產資源安全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這對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推動能源資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更好地端牢礦產資源的飯碗,必須統籌礦產資源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礦產資源安全底線。惟有如此,才能有信心有能力立足國內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對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部署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圍繞“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提升重要功能性區域的保障能力”“實施能源資源安全戰略”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為底線,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平穩過渡,穩妥有序、循序漸進推進碳達峰行動,確保安全降碳。
——“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他明確指出,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其中,資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提高礦產資源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水平。”
——“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我們要利用‘兩個市場’,但必須有一個安全線,超過了以后就要亮紅燈。要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要加強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建設,在關鍵時刻發揮保底線的調節作用。”
——“要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和減碳水平。”
——“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
——“我們必須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借勢而為,找到順應能源大勢之道。”
這些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卓越能力,體現了新時代保障我國能源資源安全的深邃思考,展現了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的堅定意志,為新時代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國有所需,我必前行。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守能源資源安全底線,大力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我國礦產資源“寅吃卯糧”的局面得到緩解。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推進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加快礦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能源資源基地概念,主要目的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資源安全保障水平。
“能源資源基地是指在成礦條件有利、找礦潛力大且資源分布相對集中的重點成礦區帶(重要含油氣盆地)中,考慮資源儲量、開發利用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外部條件等,劃定的提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的重要戰略核心區域。”相關人士表示,能源資源基地的功能定位是在國家宏觀尺度上,引導各類生產要素集聚,促進整裝勘查和整體開采,提高資源開發規?;?、集約化和規范化水平,形成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供應的戰略核心區域。
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資源的需求,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偉大復興。國內資源儲量是我國資源安全的“壓艙石”。我國能源資源基地雖然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底線、充實資源家底,促進礦產資源的規?;s化開發、優化開發結構,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打造綠色礦業發展引領區,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等四大任務,但保證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底線無疑是首當其沖。
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能源資源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推動能源資源高質量發展也具備了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據了解,為了進一步自強國內能源資源保障能力,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地質找礦。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更好端牢能源資源飯碗,必須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資源體系,提高能源資源供給保障能力,打造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時代中國礦業發展升級版。要立足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深化能源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能源資源儲運調峰體系。
更重要的是,要從“開源”出發,積極實施礦產資源保障戰略,堅持節約為先和儲備為上原則,在開展好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基礎上,加快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繼續加大找礦力度,努力形成一批資源儲備地,加強國內礦產資源保障程度,為礦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基礎和內在動力。同時,還要開展國際礦業合作,建立穩定、安全、多元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和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相適應的礦業體系。
能源資源安全事關全局,能源資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這是多年來我們總結出的歷史經驗,是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的內在要求,更是面向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有力保障。